找到相关内容902篇,用时1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略论佛教中对实相的体认(二)

    无明与业是相互增上的,因无明而造诸业,又因业而加重无明,就这样,有情生命便流转不息。  如果正确地谛观缘起,便可以得著实相的一面,所谓四谛:、集、灭、道。四谛之根据是在于,集为集,灭为灭,道...无常义:行,无常且无我。与八只是分合下同。若做进一步的解释,因为不懂得法尔的道理,人生便得下著正途,这种人生只构成了业力沿袭的必然链索,所谓流转的,由于人不能自己作主,便是不自由,此种真实谓之。...

    吴淑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15065671.html
  • 知识修辞与实践关怀——评史拜罗《佛教与社会》

    观察与评价。  佛教的无我说,乃奠基在“”与“无常”两大教义上,史拜罗田野调查与比对文献所得,认为“”虽是一般的缅甸人最常用的辞汇,但他们并不了解佛教的“”,也不接受佛教的,因为缅甸人相信“...基督宗教从罪中解脱,实为不同取向。史拜罗对佛教的了解,略微偏离失焦,这便影响到整部书的叙述口气与观察视角。  灭除烦恼是持戒的目标,同时,灭除烦恼也是清净持戒的必备条件,这种互斥的关系,史拜罗声称他...

    林朝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0265777.html
  • 谈修不放逸与精进

    都属“法”的范围,这“法”无自主、自在之性,无自性即是无我。  四念处是随四谛中的“”而修断的。因这一“”随身,才有身、受,心、法的四念处,依此四念处而观,即知其为不净、、无常、无我。既知其...修习守护,不令退没,即是修随护断。  四者、修断:  行者修四念处等,即是修断。四念处者,即:  一是身念处:观身为不净,污秽充满,无些净处。  二是受念处:观受是,受是,乐的感应。世间虽有乐,但乐...

    智 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2065908.html
  • 初期佛教史的如实清理

    ,而是深思慎取,体现了该书的独创与新意。例如,关于“四谛”中的“”,我国佛教流行的“八”是《中阿含经》的说法:“云何苦圣谛?所谓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怨憎恚、恩爱别、所求不得。略五盛阴。”但是《赠一阿含经·等趣四谛品》作:“云何为?所谓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忧悲恼、怨憎恚、恩爱别、所求不得。取要言之,五盛阴。”两种说法的差别是,《赠一阿含经》在“死”之后多一个“...

    张诒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50869952.html
  • 医王座下(2)——怎么建立对色身白自正确观念

    使色身变异及生灭等相所生的烦恼都寂灭清静,方是解脱。  “四圣谛”第一圣谛是是人生的实相。人生的一切苦难、忧患、缺憾、不如意、无常、无实,都是人生的实际,尤其是色身的老、病、死,无常变坏,更...受到伤害,并积极的注重修身,对色身采取保护珍惜的观点。  但是,有淑世思想雄心壮志的人,则是以孟子所指陈的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...

    焦金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3774718.html
  • 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

      学习十二缘起之前,应扎实修学和集谛。若没有谛集谛的基础直接思惟十二缘起,我们心中不会有感受,对于生起厌离轮回的出离心,也没有什么帮助。若能先思惟、集谛,再思惟十二缘起,这个思惟对出离心的生起,帮助很大。   再者,谛集谛与十二缘起,有粗、细之别,粗的部分还没开始,就直接进入细的话,内心会有距离,不是那么恰当。   十二缘起与四圣谛之关系   十二缘起,分为杂染的十二缘起及...

    雪歌仁波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0342777281.html
  • 佛陀论佛,阿罗汉,比丘,法师,众生

    还算不得比丘。比丘要能够超越功德心,过失心,依八正道修行,心无所畏,才是比丘的境界。佛陀向弟子解释什么叫做“多闻比丘。”他说知道,集谛,灭谛的比丘就叫做多闻比丘。佛陀说,阐说,集谛,灭谛的比丘...   历劫求选择,纯无暂乐。   生者悉磨灭,远离息尘垢。   拔诸使刺本,等觉故名佛。”   佛说偈已。彼婆罗门闻佛所说。欢喜随喜。从座起去。   释迦牟尼说佛对过去,现在,未来的一切...

    洪汝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592582646.html
  • 佛祖的故事

    说法,佛教史称其为“初转法轮”。   释迦牟尼的思想体系,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,简单明白,有条有理,他的基本思想就是“四圣谛”、“八正道”及“十二因缘”。“四圣谛”又称“四谛”,即四种真理,包括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有八种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(与不喜欢的人或事相会)、爱别离(与喜欢的人或事相分离)、求不得(得不到所渴望的东西)、五盛阴(充满各种身心痛苦)。总之,世俗一切本性皆,可谓苦海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3164993560.html
  • 佛陀与佛法

    ,开始宣说人生是:“所谓谛者:生、老、病苦、死、忧悲恼、怨憎会、恩爱别离、求不得。取要言之,五盛阴,是名为。(《增一阿含经》卷十六.四谛品第二十五)诸贤才开始对眼前消瘦的行者,...  众生无边誓愿度,(由而发)  烦恼无尽誓愿断;(由集谛因缘起)  法门无量誓愿学,(为道谛)  佛道无上誓愿成!(所谓灭谛) ...

    释振冠

    |基础|佛法|佛陀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1/17295093842.html
  • 天道之(祈竹活佛讲解)

    可是在天界之众生根本不能理解甚么是。由于他们不太经历粗显的,所以他们对及出离心等不易生出觉受,即使想修也不易有成。   前面讲过天界与修罗道常常会打仗,这是一种值得一提的情况。天界之众生由于...   若以福报来看,天界是六道中最高福报的地方。但若以利于修行的角度来评论的话,人间才是最有利于修行的处境。既然天界福报很好,为什么要参思它的呢?这是因为要让我们明白,即使福报最高处亦仍脱离...

   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讲述

    |天道|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2016591692.html